“潞河讲堂”公益讲座第252讲《“母亲河”治理与利用的思考》于2023年9月2日上午在图书馆一楼报告厅圆满结束,吸引线上线下480余名读者聆听。
此次讲座主讲人是中国作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原武清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杨振关。杨老师从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与地理、北运河武清段古今治理、开发利用思考三部分切入,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讲述武清区乃至京杭大运河流经范围内运河概貌、治理过程中的演化变迁以及如何加以利用。首先,杨老师从时空宏观角度梳理了京杭大运河的发展历史与地理。以历史为轴讲述北运河漕运始于金代,直至1901年清政府废除漕运制度,长达750年的漕运使命。从空间布局介绍京杭大运河从南至北分7段,各有其名。然后,条理清楚讲述了北运河武清段作为武清人的母亲河,古今治理重要史实。从建安十一年(206),曹操为北征乌丸,曾利用潞水作为运粮水道,开凿平虏渠、泉州渠和新河,泉州渠即“潞河”,这段先人对北运河最早的开发利用讲起,谈到隋朝隋炀帝统治时期,在历史上第一次沟通了长江、黄河与海河,成为世界航运史、水利史上的空前壮举;明代15次白河筑堤活动;清代北运河治理取得的巨大成就,康熙帝17次来武清考察治理运河,筐儿港碱河的修建。再谈到近代大运河治理体制由集中到分散再到集中的复杂嬗变,其中蕴含着治运目标从漕运至上到防洪优先的变化。最后,杨老师深层次剖析了运河武清段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涉及到空间、经济等基础性的硬件条件以及关涉人的保护意识、审美观念等深层次主体因素等方面遭遇的困境,重点讲解北运河武清段通航之难,如从武清入口处木厂闸到出口作为泄洪、交通的250余座闸处理、水位、沿岸特色等等,由此提出保护和开发利用需有前瞻性;应独具特色;避免“千城一面”;深入发掘武清运河历史人文底蕴,“微观叙事”;传承武清运河文脉,讲好“运河故事”等具体的实践路径。
70多岁的杨老师从事武清历史文化、民间文化研究有年,通过对运河历史文化的一次客观深入的挖掘、探讨与思考。尤其是今后如何进一步挖掘、利用运河历史文化资源、恢复和发展航运、旅游文化、创意设计等相关产业,他所主张的既要有超前意识,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又要结合武清,把武清的运河故事融入进去,增加游人的观览兴致等独到见解,为武清运河文化定位,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借鉴和参照。让听众热爱我们的母亲河的同时,对京杭大运河及北运河武清段强大的交通运输、文化资源踪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尤其是对北运河武清段文化产业治理实践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
曾经拥挤繁忙的运河码头,早已融进了漫漫的历史长河,片片白帆被时间定格为模糊的记忆,此次精彩讲座,让大家重温那段曾经的辉煌,畅想未来美好愿景,让每个来武清的人都能感受到有好看的迷人风景、有好听的运河故事、有好玩儿的旅游胜地……从中体味武清运河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层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