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9日,武清区图书馆新馆对外开放,转眼已走过十年风雨,感恩有你,一路同行。“我想对图书馆说”,让我们一起聆听馆员心声。
武清区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杨树红
时光飞逝,光影流转。作为武清区图书馆老员工,我历经了图书馆三次馆址变化,见证我区图书馆事业蓬勃发展及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切感受到党和政府对图书馆事业的关怀与大力扶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1989年,20岁出头的我,图书馆专业毕业后分配到武清区图书馆工作。当时的图书馆,坐落于杨村镇大桥东道与育才路交口,建筑面积794.70平方米,藏书6万余册。从北面进大门是个小厅,厅前是外借窗口,左边是阅览室,向东走是幽暗的过道,两边分布着少儿、采编、辅导、资料室等业务部门。房后是个狭长小院儿,有锅炉房,还有几个花坛。
那时读者想借书,书库是进不去的,实行闭架管理。读者需提前查询好自己所需图书书号,再由负责借阅的人员去书库寻找,每本书中放着小卡片,这本书详细信息都在这卡上,找到书以后,把这卡拿出来,放在和读者证信息一致的书袋里,按还书日期码放好,然后把借书证和图书通过借阅台前一个很小很小的窗口递给窗外读者。
2000年1月,武清区图书馆搬至杨村镇雍阳东道18号。这一时期,图书馆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期,环境及服务也有了质的飞跃。建筑面积2300平方米,藏书12万册,其中古籍6000余册。三层办公楼,布局合理,设施齐全。宽敞、明亮、整洁。在成人、少儿借阅部及期刊阅览室等主要服务功能场所张贴立志格言,大厅张贴书法,布置宣传栏,走廊悬挂字画,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服务手段也由传统手工操作向现代化迈进。借阅服务使用了ILASII图书馆办公自动化集成系统,开展全开架借阅、全天候开放、续借电话服务、个性化服务、弱势群体优惠借书、多媒体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新举措,每年办理借书证600余个,接待读者3万余人次。同时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建立10个分馆、馆外图书服务点33个。每年开展40余场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打造了全国枫叶杯绘画大赛、家庭艺术节、图书交流大会、暑期读书节等活动品牌。
2014年11月29日,武清区图书馆新馆在文化公园东侧建成并对外开放,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藏书100余万册,阅览座席1200余个,这座武清区文化标志性建筑犹如一艘乘风破浪的“知识航船”,彰显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我们为搬进新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先把图书都打好捆,装到车上运到新馆。然后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在老馆,一部分人在新馆,连续作战,大家挥汗如雨,以苦为乐。有的人手起泡了,但毫无怨言轻伤不下火线!大家干着、笑着,为自己能为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出把力感到骄傲与自豪!奋战了两个月左右,我们终于圆满完成了搬迁任务。
新馆更加丰富的书籍种类及数量、更加舒适宽敞的阅读环境、更加多样的服务功能分区、更加方便使用的现代化管理系统,真正成为读者精神文化的家园,成为文明武清一道靓丽风景。
新馆开馆后,我和同事们以更加饱满的工作激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阅读推广方法和手段,成绩显著。2017年、2023年在第六次和第七次全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中,均获评国家一级馆;获得中国图书馆学会2019年全民阅读先进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文明岗”、天津市“三八红旗集体”、“天津市优秀志愿服务岗站”等多项荣誉称号。
非常荣幸武清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恰逢我的黄金岁月,在她的成长壮大中,我和同事们敬业、乐业、爱业、安心、热心、用心做着我们的服务工作,不断展现图书馆人新时代的新风采,在平凡与平淡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真诚地感谢读者朋友们的支持与厚爱,衷心地祝愿图书馆的未来越来越好!